乡村转型发展是区域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重点关注的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轨迹来看,一般国家都经历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五个阶段。城乡对立阶段的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一般在30%-50%,城乡融合阶段的城镇化率一般位于50%-70%,工业化率在40%-50%之间,由此推断,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刘彦随和杨忍,2012;Liu et al.,2013),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发展面临转型的客观需求,乡村地域的多维空间亟待优化重组和建构。乡村是由多层次的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系统(石忆邵,1992),乡村问题带有地域性、综合性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城市化推进,传统乡村特征逐渐在转化,表现在经济上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社会构成上农民的分化,聚落从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乡村文化的转型等,这些要素的变动带动了地域的转型(张小林,1998),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域功能在发生变化, 乡村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均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陈晓华等,2008)。
乡村转型发展的实质是推进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刘彦随,2007),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与交互作用,当地参与者对其过程及变化做出响应调整,引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重构,主要涉及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转变(龙花楼,2012)。在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的区域差异、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与农村特征的变化以及可持续的乡村社会经济重构已成为当前国际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之一(Fink Matthias et al.,2013; Liu et al., 2013; Woods,2009;顾朝林,2009;蔡运龙等,2004)。新型城镇化战略驱动下,城乡地域系统的物质空间构型、要素交互流动、社会网络关联结构、文化界面融合等发生重大转变,乡村地域系统在多尺度上产生多维空间转型响应,乡村空间组织要素、功能结构亟待重构,乡村地理学研究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历经了快速城市化过程,然而乡村地域是区域地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珠三角农村发展转型历程,对接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图1: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类型、演进机制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逻辑框架
未来中国乡村转型及多维空间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从不同类型区比较和不同空间尺度转换的地理学视角,以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主题,以“转型过程→空间行为→机理分析→评价模拟→调控模式”为研究主线,系统地研究不同尺度的乡村发展转型过程、地域类型、空间重构机制、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的优化调控原理、途径与对策。揭示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空间尺度乡村转型发展演进规律和地域特征,定量刻画微观尺度空间重构的机制和空间配置模拟,科学识别诊断乡村转型发展的空间重构需求和模式,归纳提炼促进乡村空间重构的优化调控的关键点。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